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演講』意想不到的人生旅程, 黃欽勇社長

2009.03.27 
專題演講照片





第一組
DigiTimes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社長由於曾經擔任台灣產業戰略與分析的工作,對國內外的科技業狀況有很深入的了解,後成立DigiTimes電子時報。

開始首先說明為何要辦電子時報這樣偏頗的報紙,科技業是一個變化很快得產業但在一般傳統的報紙如工商時報不可能每天都報同一個新聞的發展,再者編輯對科技沒有深入的了解,沒辦法挑出真正有價值的資訊,然而台灣中小企業對專業科技方面新聞有熱烈需求,而台灣這方面一直是短缺的而DigiTimes電子時報的創立提供即時的產業現況、最新科技及市場動態等有價值之公正客觀訊息。而且Digitimes電子時報還建立了這十幾年的database,更加可以幫助科技人更有效率的收尋歷史資料。不過這次社長要與我們分享的是他在世界各國工作的經驗,黃社長以多年積驗累積的獨到眼光,說明許多國家的科技發展,以及他們的市場,培養國際觀。


第二組
在課前有做了一點功課,查到原來黃社長一直有在廣播界有著科技行腳的主題一直在跟大家分享他的想法,分析一些現在的科技局勢,而他在經營電子媒體非常有一套,在少數有賺錢的媒體,電子時報是其中一家,故很期待他的演講內容。

一開始在分享為什麼要辦電子時報,因為在辦報之前,他常常為工商時報寫稿,而他發現台灣的中小企業都有專業科技方面新聞分享的需求,而台灣這方面一直是短缺的,所以有了辦報的念頭。

而這一次的演講主要是分享他去了許多國家,看到不同國家科技的進步,就這些所見的心得跟大家分享。在過去大陸到歐洲必須走海路,需要三十天的時間,而大陸現在要開發歐亞大鐵路,可以將時間縮短至十二天,而如此,新加坡將不再是世界第一大港,必可以將世界的重心完全拉回歐亞大陸,而如此台灣未來的定位要在那裡,在過去台灣一直無法堅持,意志力不夠,台灣的各個領域,一直都不敢說自己要做出世界第一。

黃社長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孤獨的旅行,是給自己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其實我很能體會這一個感覺,我有時自己去騎單車,一個人在路上慢慢騎,在一個人的時光,可以去體會大自然,去想想平時的自己,其實是很有趣的,很享受那一種感覺。

而他跑了許多國家,他覺得台灣人真的很辛苦,因為台灣一直都只能說自己產品的成本是世界最低,一直都是cost down,cost down,真的很慘,而台灣一直都很重視出口,但他說其實台灣的內需也是非常重要的,黃社長一直很強調知識非常的重要,並且有整理好的資訊,更是重要,因為現在GOOGLE,打一下關鍵字,就會出來非常多資料,但非常多無用的資料,所以經過分析後的資訊就更有價值。

如面板產業,目前已經是成熟的產業,所以要有競爭力的話,就必須進行整合,而整合度愈高的企業,勝出的機會愈高,而韓國這一點作得非常好,而台灣必須更加努力才行,而台灣也不是沒有優勢,其實台灣的整合能力還是很好,台灣的整合能力在世界還是有很好的地位。

而電子時報的創業過程非常辛苦,先分享數位化時代的社會形態,有幾個重點,如失業率的提高將會是常態,而可以做的工作很多,適任的人很少,並且大量生產與大企業將走下坡,彈性、效率、專業將成致勝關鍵。

亞太海洋國家的戰略轉進,大陸崛起,我們也在面對一個新的戰略轉折點,如政治上的改革開放,外資引進,像中國外貿快速成長,所得快速增加,現在人口、商機都往大都會集中,人口會愈來愈集中,韓國的經濟實力在許多項評比,有許多是在前幾名,其經濟實力已超越台灣,其韓國有許多方面都有很多新思維,如政府在政權交接時,會有交接委員會來行進交接,有效率的交接,而台灣則是亂無章法,也有要成立新首都,要建立一個全球第一的IT都市…等等,其韓國的民族性使得他們在許多領域能出頭,而這也是我們必須認清要學習的地方,這一次的演講讓我學到很多,讓我有多了許多平時不會去想的想法,真的是很有內容的演講。


第三組
今天專題演講請來的是Digitimes電子時報的社長—黃欽勇先生,講的主題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社長以他見聞世界許多地方所得到的許多文化衝突、感觸來對我們做分享還有他創業成功的獨到之處以及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展望,他說孤獨的旅行,可以給我們瞭解自己的機會,我對這句話相當地贊同,自己一個人去跨足不同的地方時,容易感受到地方人文的思想不同,知道他們受到怎樣的文化衝突而孕育出如此的文化。

他很驚訝發現”天下”出版社去年發行的財經書只有六本是本土作者出版的,他覺得如此迷信翻譯書反而會壓榨了台灣本土真的有能力的好作者。

黃社長從電子時報與一般報紙的不同開始切入,接著介紹數位化時代的社會形態以及知識型產業的基本行銷觀念,告訴我們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裡突顯自己的特質,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的原則下,他讓digitimes建立了一個科技人的data base,累積了十來年的新聞資訊,自然是全世界科技業消息來源的第一選擇,再來進行多樣的技術革新、提升有效閱讀率,徹底support著整個科技業得新知及創新的能力。最後,黃社長對我們說了『許自己一個不一樣的未來』,在今天這樣競爭的時代,培養自己的能力及競爭力是很重要的,希望未來能嘗到豐碩的果實,期許自己的未來是發光發亮的!


第四組
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旅行,親眼看看各地方不同的風俗民情,體驗不同於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慣,我想不僅是我也是大多數人的夢想。參觀見識,增廣見聞,逃避台灣忙碌的生活與城市喧鬧快速的腳步,多半只是我們想出國走走的目的而已,但在此背後,如何藉由踏遍世界,拓展世界觀為自己未來的人生更增添幾分色彩,黃先生再此次演講中說明了自己如何開朗的迎接每一天。

黃欽勇先生,現職電子時報報社社長,由於工作關係常常出外旅行,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不在家。踏遍各地,他看到了什麼?歐洲古老文化如希臘羅馬的壯麗或是太平洋另一端如美國的先進繁華。黃社長的確看到了這些表面,但他也看到了這些事物背後隱藏的意涵,從中培養更廣闊的世界觀,看到許多不同於台灣的國家他們的强項,也隱隱擔心他們的缺憾會不會也在台灣發生!另外,藉由強烈的球之慾望,黃先生每天從報章雜誌或圖書中了解世界的脈動,各能清楚了解到全世界的走向。更難能可貴的是,除了看透了世界大局如經濟力、科技發產趨勢外,黃社長也從中學習到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如何能開朗的面對每一天,如何能使自己的明天過得更有意義,我們是否該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仔細的思考自己未來追求的到底是什麼。這是黃社長最後要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我想這也是在本次演講中給我收穫最大的一句話,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第五組
聽完這次的演講,我深深的感受到兩樣非常重要的東西,其中一個就是英文網站的創辦。在現今資訊爆炸的社會,正是拜網路發展之賜,透過網路人們可以輕易的得到許多的資訊,然而英文更是資訊流通的重要關鍵。黃社長的演講中有說到一句話,他所創辦的報紙真正開始被更多人閱讀的一個突破在於英文網站的創立,此舉打通了國際的資訊流通,使閱讀者大量增加。當然會有這樣的成果,也是因為電子時報新聞資訊的即時性、正確性也是其他報紙所不及的,電子時報的新聞通常都是比一般消息來的精準、快速,有助於投資者、業者提早了解業界、科技走向。在這一點上看得出來黃社長非常的自豪、有自信。這也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創辦出與傳統報社不同的市場。
    另外一點令我深刻的是民族性的問題,其實這也不是沒被提及以及討論的事。不少演講者都會提到民族性的問題,拿台灣與日本和韓國比較。為什麼日本韓國可以成功、他們的產品可以打入歐美市場甚至全世界,為什麼同樣都是小小的一個國家卻有著不同的經濟成果。相較起來台灣的民族企圖心、團結心總是差那麼一點,如果我們想要突破,就要有”台灣就是要做最好的決心”,有團結的意識,而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產業外移,尤其是龍頭產業應有的典範,以及負起對台灣社會及相關產業應有的責任。賺錢是大家共同的目的,但如何在保有台灣競爭力下去賺錢就更重要了。演講中提到以色列的一家公司在戰火頻繁的地方還是能夠保有競爭力的經營…等例子都值得我們去思考教育與台灣管理階層的努力是否足夠以及作法是否需要改變。


第六組
今天的講者--黃欽勇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會國外各地工作,所以見聞了世界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性以及全球科技業的最新動態。

從講者本身的經驗中,幾乎所有的老闆都願意花上好幾倍的價錢,來換取一份精簡而適合自己的電子時報。了解雖然知識就是力量,但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只要連上Google打上關鍵字,就會有成千上萬的連結,所以挑選重點吸收才是關鍵,而且Digitimes還建立了這十幾年的資料庫,更加可以幫助科技人有效率的找尋資料。

講者也點出台灣不敢為天下先的問題,自己對這句話非常有感觸。自己的求學過程中,大部分都是為了求出一個和大家都一樣的答案,並且也都盡量避免出錯,但是也許在犯錯中學習到的會更多。而在社會中以棒球為例,在開打前,大家都想說能贏中國就好了。但是看看韓國,也許沒有很多大聯盟選手,也許有人認為他們落後日本很多,他們還是打從心裡覺得自己是世界第一,所以最終取得WBC第2名的佳績。而台灣雖然這次打不好,卻因為這樣使得政府開始重視體育的風氣和基層培育,希望以後大家能以世界第一為目標。
最後我認為我們需要學習黃社長積極的生活態度,重新檢視並相信自己的能力,培養國際觀,仔細找尋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


第七組
常常聽廣播的我,就多少有聽說過黃社長,以竹科園區的高階經理人為目標聽眾,從專業媒體人的角度出發,寬廣的視野,為竹科高階主管分析目前各電子產業的趨勢、警訊,現況的分析、解讀。

聽完黃社長的演講之後,讓我有一些的感觸!黃社長以一個產業分析師的角色,告訴我們知識型產業的基本行銷觀念以及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發展趨勢;也以一個過來人的立場告訴我們在大環境市場不斷成長的情況下,該如何去面對這樣的新浪潮及經營。黃社長從電子時報與一般報紙產業的不同開始切入,接著介紹數位化時代的社會形態以及知識型產業的基本行銷觀念,告訴我們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裡突顯自己的特質,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黃社長又以他產業分析師獨特而銳利的眼光,為我們深入淺出的介紹台灣該如何在面對大陸市場這個強力的威脅,以及在電子業逐漸衰退的情況下,台灣電子業該如 何走出自己的道路;接著黃社長也跟大家分享他作為一個產業分析師的經驗,告訴大家該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產業分析師。台灣目前所需的競爭力是"創意",如何提升自我能力與競爭優勢,就靠我們這一代如何去發揮了。


第八組 林育新
本次邀請到的是DigiTimes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社長,黃社長早年是在李國鼎先生所推動的一個團隊工作,擔任台灣產業戰略與分析的工作,在科技產業上擁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

黃社長在1998年說服了50位大老闆投資他創業,其中有宏碁的施振榮、台積電的張忠謀,當「電子時報」第一次開董事會時,張忠謀董事長就跟他說,如果你不能「do something different」,那我憑什麼投資你?就是因為這樣一句話,黃社長從開創公司以來就一直抱持著這樣的精神,也使得「電子時報」得以成功的在台灣與大陸打下一片天地。

今天黃社長要與我們分享的是他在世界各國工作的經驗,黃社長開玩笑的說這種演講題目對他來說是最簡單不過,因為他簡報的聽者通常都是大老闆,在聽黃社長做報告時就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他的專業性,對於產業的分析跟未來都可以依照現有的情勢分析出來。

黃社長以這次台灣棒球輸球的例子來說,為什麼台灣總是不敢說我們要成為世界第一,因為台灣沒有那種為天下先的理念,總是想著我們前面還有日本,還有韓國,台灣人就是缺乏了那一種成為世界第一的韌性,不像韓國政府有著強烈的決心想把DRAM市佔率變為世界第一。

聽完黃社長對台灣科技產業的一些分析之後,對台灣的科技產業的未來在亞太地區拌演的角色,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在大陸建了歐亞鐵路後,台灣的影響是什麼?我想黃社長這次的演講就是帶給我們一些不同的觀點去看台灣在未來科技產業。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海報』一段意想不到的人生旅程


『Display My Life, Light Up My Future』系列專題演講之三

講者:黃欽勇
            電子時報報社社長
講題:一段意想不到的人生旅程
時間:03/27(五) PM 1:30
            交映樓1F國際會議廳

黃欽勇先生
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
IC之音「科技行腳」單元節目主持人
曾任資策會MIC主任。
著有《科技戰國巡禮》、《西進與長征》、《打造數字台灣》
        《電腦王國》、《跨世紀資訊商戰》等。

檔案下載:黃欽勇演講海報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課程』文獻搜尋與書目管理, 蔡淑琴老師

2009.03.20 文獻搜尋與書目管理教學課程

在這裡先謝謝圖書館的蔡老師很用心的幫我們上這堂課
這裡我附上老師上課的投影片以及相關的下載資料



    推薦使用最新的12版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演講』我的壯遊人生, 陳守忠理事長

2009.03.13
專題演講照片




第一組
其實不論做什麼事情、從事著怎樣的工作,一定會有困難、想放棄的時候,那我們又該如何讓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下重新的振作起來?聽完陳守忠先生的演講後,讓人絕得他總是充滿著鬥志,好像遭遇到再多的挫折也不會害怕、灰心。我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人在困境的時候是怎樣的去面對它、當放棄的念頭出現在腦海裡的時候又是如何的告訴自己要堅持下去。

騎單車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或許只是一種休閒活動,可是對陳守忠先生來說,更是一種冒險、挑戰的精神,在追逐夢想的這條路上,要勇於嘗試,千萬不要害怕失敗,他引述哥德的話鼓勵所有夢想從事冒險的同好,「無論你能做什麼,或以為自己能做什麼,都要放手去做,勇氣中蘊含著天份、力量與魔力。」而且不能永遠停留在夢想,「夢想因實現而偉大。」

一個人的夢想可以把自己推向多高多遠,但想要實現卻也不是那麼簡單,總是需要一番努力的累積,但是不跨出去這第一步永遠都不會知道世界的大,雖然會遇到很多的挫敗,但這就是成功的能量,而冒險,就是向自我挑戰的勇氣,只要能跨出這第一步,也就是邁向成功的一小步。


第二組
陳守忠先生的演講內容帶給人夢想及理想,一部單車能去哪?去離家不遠的早餐店買早餐?去附近超市買東西?還是騎車去上課?我想,近一點的地方,你會騎腳踏車去,那麼,遠一點的地方呢?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騎機車或開車吧?的確,便利性大大增加了,然而,你是不是錯失了些什麼呢?是不是又缺少些什麼呢?我們缺少了衝勁、缺少了夢想、缺少了冒險的精神,最重要的,我們缺少了勇氣。而陳守忠先生的旅程讓人看到了衝勁、看到了夢想、看到了勇氣,也讓人想好好努力,朝著夢想而努力。

他說過:「腳踏車帶著我成長,也帶著我的夢想在跑,更讓我實現了環遊世界的夢想。」陳守忠認為,「人因夢想而偉大」,每個人都有夢想,但如果只有夢想,而不去實踐,夢想將永遠是遙不可及的「夢」。他建議青少年朋友,對自己要有信心,要勇於夢想,更要有實現夢想的勇氣和決心,就一定有夢想實現的一天。」是啊!追逐夢想怎麼可以只是一句口號,若你不去努力看看,你又怎麼知道跨過障礙的那一片天空是這樣的美好。但是,追逐夢想是需要事前準備的,就像童軍銘言之一的「準備」,清楚地說明了它的重要。

騎單車環遊世界不是不可能,只是你要將他化為行動,首先,從地圖規劃出想造訪的旅遊點與路線,並計算出騎乘的里程數,再以自己的體力設定出每天騎乘的行程,遙遙的行程是每天騎乘60-100公里,騎乘上較沒壓力,除非是為配合食宿點才超過一百公里。路線、騎乘距離、行程時間規劃好,就可以開始準備器材。不同於別的旅行,單車旅行多了一個很重要的好伙伴就是單車,它是你前進的腳,與你連成一體,所謂「車在人在,車毀人慘」; 因此必須挑選適合行程的單車來搭配探訪的國家的路況。在現代化國家較不用擔心單車等級與維持零件問題;但在落後國家因路況不易掌握,單車較易損耗,需注意單車的車種在當地是否能夠維修與更換零件,旅程長則需攜帶一些易磨損的備用零件,並整理出一套修理工具,以備不時之需

夢想是一個目標 是一個讓自己活下去的原動力!!是一個讓自己開心的原因是一個會帶你走過喜怒快樂的旅程 是一個為自己畫的藍圖!夢想是會奮不顧身的去做的目標 在你不知如何是好時 夢想指引著你 帶給你希望!夢想會使你發現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以及對現實的無奈 因為就是很難公平 所以才會使人更加努力的去創造夢想的奇蹟!有夢想的人一定比沒有夢想的人堅強, 實現夢想的途中沒有人可以難為你,就怕你自己難為你自己。夢想會為你開一扇窗,讓你看到更美好的世界

如果你有夢想,那就不要猶豫!Just do it!


第三組
此次來演講的的是一位勇於探索自己的人。他嘗試登山還有腳踏車,近些日子甚至還有獨木舟。著實令人感覺講者擁有豐富的生命力,不只是增廣見聞,更是心靈上的充實。

他引述了一段話:
為什麼要爬山?因為山在那裡。
為什麼要去航行?因為海平線在那裡。
為什麼要旅行?因為路在前方。

或許可能只是哲學論述的莞爾之作,對某些人而言意義卻是不同詮釋下的結果。
旅行要享受與孤獨對話,弔詭的是要去最遠的地方,去探索最內在的自己。不是流浪,而是壯遊,這句話頗有道理。旅行不是廣,也要長寬高兼具;當初在大學之時即有英國的朋友來到台灣與我旁聽課程,他說要上半年來看看大學在做什麼,下半年要賺錢掙自己的學費。人生有此經歷,我想必定能不隨波逐流吧。只可惜當下你我可能都沒此種膽量。

壯遊者與大家的分別大概就是他的態度吧!一個人成就不會在於多高的知識、多高的地位、多大的權力,而是他的態度~你的心站多高,才有機會看得多遠,要能讓心站上你要的山頂,是你的態度。驕傲自滿、恃才傲物都是不智的,看不到世界的廣闊都是顢頇的。行筆至此不經讓人想到今日的體育界,有許多的掌握大權的人卻不懂的世界之潮流,實在是令人挽扼。腦袋也不是說換就換,太多的無奈太多的歷史,已經不是私心就可以改變的了。

作者繼續,表示要漸漸擴大自己的舒適圈,這點我也非常贊同。一個人如果太習慣於某個環境必定會讓自己生氣了無,換個環境是個好方法,生命總是會找到出路,而在找到出路的過程中會得到許多的滿足,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登山、飛行傘、腳踏車、帆船,許多活動我想大部分人都想參與吧!澳洲提倡的極限運動精神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第四組
演講者是中華單車休閒旅遊協會理事長—陳守忠,演講一開始以商業周刊:「放大你的格局,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為開頭。讓我想起我們生長在海島的台灣,所見所聞都是台灣的大小事,對於台灣之外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事物,幾乎絲毫沒有概念。但在日趨全球化的時代,擴大自己的格局,了解世界上各種形形色色的風俗文化將是必要的課題。並且要有對未來未知的世界能保有樂觀進取的態度,我認為進行一次壯遊可以培養出毅力與樂觀的態度。

演講中說到:「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一輩子都不會做了!」雖然我只生存短短的二十幾年,這句話就讓我感受很深,現在發現以前小時候沒完成的事,現在只能懊惱了。但唯有記取教訓,時時刻刻告訴自己,自己該做甚麼事,甚麼事是當下必須做事情,然後放手去做。

「登山者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在那裡,想看看頂峰的世界;航海者為什麼航海?因為海平線在那裡,想看看大海彼岸的世界。」這讓我想起為什麼我想要讀書,因為我想要看看書本裡的景色。有了這信念也讓我可以重拾以往對讀書的堅持,不在迷惘於讀書的功能性。

勇於接受挑戰也是個必要的能力,在實現自己的夢想中,不可能一切都順順利利,只有不斷的面臨難題,遭受突如期來的災難,但只有勇於接受挑戰才能化解難題,消除災難。
陳守忠先生告訴我們實現你自己的壯遊,要有下列的堅持:

1.態度決定一切: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都適用的法則,我們的態度將決定我們的高度,想要有怎樣的擁有就該拿出應有的態度出來。

2.學會與孤獨對話:在這匆匆忙忙的世界中,我們曾幾何時跟自己對話過,我們總是活在跟著前人的生活,走著別人所指引的道路,都不曾停下來看看四周的景色,看看自己是位怎樣的自己,唯有逃離到只有自己的地方,才能讓人學會與自己對話。

3.從零開始堅持向前:我們常常想說我們不是大財團,不可能做出什麼大事業;我們以前對學業太過於忽略,現在讀書已經讀不起來了。但或許轉各方向想想,大財團也是必須從小錢開始賺起,讀書也必須從基本定義讀起,沒有相對應的基礎就該好好從頭開始,只要堅持向前走,我們將不會永遠的在起跑點。

4.擴大個人的舒適圈:這在告訴我們溫室的小花沒有辦法接受室外的風吹雨打,唯有不斷的咬牙堅持下去,加強自己對於壓力的忍受程度,將可以將自己的舒適度擴大。


第六組
今天聽了一場好演講!

對於每天都在實驗室的我們,聽到陳守忠先生的演講,首先最先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張張他到世界各地壯遊的照片,看到這些照片讓人覺得非常羨慕陳守忠先生可以騎著自己的單車到世界各地留下自己的足跡。也許到世界各地旅遊對很多人來說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要讓每張照片都有自己的單車入鏡卻不是隨便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另外,我覺得陳守忠先生是個對人生充滿熱情的人,不斷的想要挑戰自己,讓自己活的更加精采,其中像是不斷刷新飛行傘的起飛高度,還有騎著單車不畏國際險惡的情勢仍然堅持騎完全程,雖然不是第一個人,但也是台灣的第二個人!!而且陳守忠先生似乎對人生也有一套自己特別的見解,在他演講過程的投影片中,引用了很多很有哲學道理的句子,這些句子平常我們也常常接觸到,但是可能當下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是當陳守忠一邊敘述他的壯遊歷程時,很自然的引導出這些哲學句子作為對照,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這也是我認為陳守忠先生的人生比別人更出色的地方。

聽了陳守忠先生在介紹完自己的壯遊之後,又更加覺得人生的規劃相當重要;好的人生規劃才能創造美好的回憶,並且清楚知道自己現在再做什麼,未來也比較有目標,,不會迷失了自己。還有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興趣,並且不斷的挑戰自己,就像陳守忠先生最後所說的一樣,要不斷擴展自己的舒適圈,培養自己不論身處在任何環境都能具備有高度的適應力和隨機應變的智慧,而這一切都是要從自己的經驗不斷累積而來的。

最後,陳守忠先生也有提到,現在的人常常因為工作、家庭、環境等等許多原因導致自己的舒適圈不夠,缺乏能夠拓展視野的活動,但其實好的壯遊並不一定要花太多金錢或是時間,只要做好詳細的規劃,找一些親朋好友一起來進行,並從中間獲得自我認同感以及達到放鬆心情的效果,那麼就是一個很好的壯遊了。


第七組
沒有先作功課,只看到標題,看到抬頭,以為是一個推廣單車運動的體育人,沒想到短短的2個小時卻讓我不同程度的心理震撼。從登山—登台灣百岳、登喜馬拉雅登、白朗峰;騎單車—騎台灣、騎喜馬拉雅山南北峰、騎世界一周;甚至高空飛行傘和冰河獨木舟,除了感佩他獨自冒險的勇氣和實現夢想的毅力,還羨慕他勇於走過後留下的足跡和迴盪心中的美景。

原來他是一個冒險家和旅行家。

自己沒甚麼壯遊的經驗,畢竟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樣,也是第一次接觸到壯遊的定義和實例。看著他分享旅行的瞬間,一張一張彷彿帶我們進入了繞著地球跑,一塊一塊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機會踏上足跡的地方,沙漠稜線中的月牙泉,充滿浪漫的希臘愛情海,回頭想想自己是否擁有追求勇氣的力量和與孤獨對話的能力。就拿實驗來說,常常就是孤軍奮戰跑製程,卻不一定有一分努力得到一分收穫。。追求夢想的力量好像還在醞釀,反而學著孤單與孤獨對話是我在這次演講中得到最大的體驗,保持樂觀的思維,帶著自己往前進,博士班能畢業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讓自己成長,當遇到人生中的不快,習慣他、拿起他、面對他、處理他、放下他…。

冒險的過程最重要得是在不斷的嘗試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極限;這裡就是我的冒險夢,我也正在挑戰我的極限,作好自己的風險管理,進而享受孤單、排遣不快、追求夢想。謝謝這次的演講者給的啟示和勇氣。謝謝學長的邀請


第八組 江松柏
陳守忠先生,上週五到所內進行個人於世界各國壯遊的經驗分享,分享內容中透露出許多可供我們仔細思考的問題。年輕,是我們擁有的最大本錢,尤其在這個經濟極度不景氣的年代。我們是不是能夠將自己的夢想放大,然後在年輕的短暫時間內,實踐自己的夢想。

陳守忠先生的探險紀錄,早從1991年開始,便從尼泊爾等地開始記錄全世界各地的壯遊行程,包含聖母峰的單車行。然後在1993年3~4月間穿越青藏間的聖母峰屋脊。到後來的近年來到2006年的阿拉斯加獨木舟泛舟之行,以及現在的訪鄭和古船的環台航行,去年甚至為國內首批直航的台船。其中很多的壯遊行程,都讓我們感覺到必須要有很大的勇氣,而且,人生雖只有一次,但也可能會因為這樣的壯遊行程,會有許多的犧牲,包括家庭、工作與生活品質。

近年來,陳先生透露出許多的訊息,尤其是包含我們這輩的年輕人,怎麼少了許多對於世界的熱誠與活力。少了許多戶外冒險運動的精神,難道都是在家玩online game?然後藉此了解全世界的人文文化嗎?

陳先生透過四部曲讓我們慢慢了解為什麼要壯遊,如果去一趟壯遊,對於我們的人生會有什麼影響呢?

首部曲
-築夢踏實
-我們都知道,有些事情不做,以後都不會做
-如歌德所說的"任何你想做的…那就開始做吧!”

也因此,陳先生藉由阿拉斯加的獨木舟划行經驗,讓我們了解到很多天馬行空,或是他人覺得不可行之事,只要透過細部的規劃,都是有可能的。26歲那年,陳先生透過登山前輩的建議,首征白朗峰。過程對於初次壯遊的他,的確相當辛苦。但是,也因為如此,讓他體會到了在”雪霧雲開,迎接署光"之美,真實的體會到什麼是平地永遠無法看見的美景。也讓他,在所有的夢想實現上,在第一次登頂的時候,就獲得完全的滿足。

二部曲
-為何會想要登山呢?因為山在那,想看看山頂上的世界
-航海者為什麼航海?因為海平線在那,想看看海平面彼岸的世界
-為什麼騎腳踏車?因為路在前方,想看看公路盡頭的世界

就如同夸父追日般的瘋狂,路行者總朝著地平線邁進,飛行者總是遨遊在天際之間。當我們積極的去面對困難的時候,嘗試冒險的過程中,同時也是努力的擴展自己的能力與發現自己的極限。就如同陳先生在聖母峰的攀岩一樣,因為簽證的期限已相當接近,所以會努力的希望快速攻克目標。或是在高山中的飛行傘運動一樣,為了能夠克服氣流,需要做好極完整的預備等。

三部曲
-勇於接受挑戰
-阻擋自己前進的人,其實是推動自己的輪子
-不如意之處,試著了解"它",與之溝通
-許多的事情,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例如聖母峰的穿越

每個人都有夢想,也期待能夠實現,如果不能夠實現的話,就變成空想。所以,也才能夠在面對諸多人生的挑戰的時候,還能夠愈戰愈勇。如煙火要綻放奪目的光芒之前,必先努力的讓自己飛得更高,更遠。成為夢想的巨人,勇於承擔人生的不同。對於年輕的自己,要擁有信心。

四部曲
-走吧!壯遊去
-壯遊,可讓我們胸懷壯志,擁有生命的長、廣、闊三個面向
-壯遊的定義?只要能夠突破自我的極限,就可稱是一次壯遊了!

對於壯遊,因為它偉大,所以我們必須抱持著打死不退的心來面對它,否則容易放棄。而且,我們必須勇敢的擬定一個異類的壯遊,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豐富我們的色彩。相當重要的一點,在壯遊的過程中,我們要細心的規劃自己的能力、經濟、旅費、假期與體力,千萬不可逞匹夫之勇,讓我們犧牲掉許多壯遊中的美好事物。

其實透過在壯遊的規劃生活中,可以激盪出我們的思維,不再僅侷限在求學的專業知識中。很多事情可以透過觸類旁通讓我們能夠有更精采的想法,或是冒險的精神。現在的我們,雖然是年輕的一群,但是就像他人所說的,年輕就是本錢,我們擁有失敗的本錢,勇於去嘗試困難,是累積自己經驗與面對挑戰的能力,”壯遊”就是一個讓我們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去瞭解世界,了解自己的能力,因為即便失敗了,我們還有能力再起,而且我們會獲得許多無法取代的寶貴經驗。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海報』揮灑生命色彩 我的壯遊人生


『Display My Life, Light Up My Future』系列專題演講之二

講者:陳守忠
            中華單車休閒旅遊協會理事長
講題:揮灑生命色彩-我的壯遊人生
時間:03/13(五) PM 1:30
            交映樓1F國際會議廳

『放大你的格局,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摘自商業週刊

登山者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在那裡,想看看頂峰的世界。
航海者為什麼航海?因為海平線在那裡,想看看大海彼岸的世界。
為什麼騎單車旅行?因為路在前方,想看看公路盡頭的世界。
如夸父追日般的痴狂,陸行者總是朝著地平線前進,登山者總是往山頂邁進,航海者總是航向海平線,飛行者總是遨遊在天際之間。
冒險的精神:真正的冒險是你不斷的嘗試自己的極限到哪裡,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
而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自己的心理,探險如此,人生也如此面對未知,大膽前進,這種狂熱之心,可在各個生活領域中受益,因為冒險可能使人絕處逢生。

檔案下載:陳守忠演講海報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演講』Share Thought, 楊振寰教授

2009.03.09  
專題演講照片
投影片下載:Share Thoughts 







第一組
楊振寰教授的演講內容,主要在談論對人際之間交際的各種細節,尤其是那棵樹讓我蠻深的印象,並不是在之前沒有聽過類似的說法,但當中提到的已經枯掉的某些枝幹讓我有些驚訝,因為在之前沒有聽過這樣的想法,雖然我現在做的研究方向,應該還在那茂綠的枝葉上,但是或許百年之後,會被人認為那只是一根乾枯的部分就讓我有些心寒,不過這也不是我們在現在所能看得清楚的.在演講上的感覺比較像是交談,雖然一直希望我們可以提出問題發問,但可能是因為對於那些點沒有太大的感覺,也許是人生際遇不夠,歷練不足,或是覺得那些點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找不到適合發問的問題.不過楊教授也有提到舉手發問並不一定是要提出任何實質的問題,可能只是交換一下心得或是抒發一些感想也可以,但還是因為太過害羞而沒有發言.此外楊查露西教授,也對健康給了一些建議,這方面的建議相當有實質的意義,生理,心理…都有其重要之處,可以讓我們好好的來參考。


第二組
在本週的專題演講中,邀請了學術界中佔了舉足輕重地位的交通大學楊振寰榮譽教授前來演講。Francis T.S.Yu(楊振寰)教授1964年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博士學位。曾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光電研究中心主任。楊振寰教授豐富的研究經歷、眾多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有很高的學術地位,現為美國光學學會院士、IEEE會士等,是公認的美國傑出學者。楊振寰教授曾多次來華到多家大學作學術交流,也曾為我國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現今我國的多位學術帶頭人、院士等國人在楊振寰教授的研究小組作訪問學者或攻讀博士學位。
在楊振寰教授的演講中,不斷地鼓勵在光電研究領域中萌芽茁壯的青年學子。在科技的領域中應該保有寬宏的心胸,建造創造性的成長,摒棄破壞性的成長。無論是在個人與團體在工作、學業或是人際關係中,要體認互相交流、知識分享的效益,這樣不但可以創造個人的價值提升,也可幫助團體的效率增長。

科技人在時空轉換下的衝擊,就以前的研究人員與現在的差別為何?!也許在現在時空下的研究人員是幸運的,因為有前人所留下來的寶貴的基礎,讓我們在研究上有跡可循。但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這個時代的考驗,因為我們不再能停下腳步探討著物理現象的恆定性。在現在的時空下,我們必須跟著轉變快速的知識與科技爆炸的環境,不斷的快速吸收與成長。試問,若是僅靠一個人的綿薄之力,勢必是會停滯不前的。楊振寰教授也提到,在現在的時代裡,我們更需要更大的信心、勇氣與熱情來面對時代的衝擊。

在此次演講結束後,心中興起的一些疑問是: “科學與技術如何分流與鏈結?!研究人員與技術人員的本分是什麼?!什麼人適合團體研究?!什麼人適合個人研究?!什麼屬於關鍵技術?!台灣如何除了代工與製造,真正跨入前瞻產業發展?!台灣產業內部研究團隊是否也如其產品一般,準備好步入國際化?!”。

現今台灣的產業實質報酬光芒也許蓋過了研究的價值,許多有潛力的研究能量都在產業界中尋求實質的報酬。產業界因為實質的成本效益考量,核心研發所能得到的經費與研究方向受到很大的限制。學界應不僅是要培養產業所需要科技人員的人口數,應該是創造產業所需要的前瞻研發能量。每年產出五百位產業界所需要的技術人員,還不及花十年成功研發一個能替代現今TFT-LCD之次世代顯示器。因為當這五百位研發人員進入產業的環境後,也許會因為產業界實質的成本效益考量,核心研發所能得到的經費與研究方向受到很大的限制,可能最後也是循著固有的技術改良而已。

我們認為除了要有信心、勇氣與熱情來面對時代的衝擊外,應該更要明確的定義科學與技術的分野,但也更要加強兩者之鏈結。因為由如此重點學校誕生的研究能量,絕對不只是要在技術上精進而已;他們擔負的應該是科學研究的發展。如何讓這些種子培養信心、勇氣與熱情來面對未來的衝擊,如何實質有效率且精確地推動科學研究的成果於技術發展的精進(如中研院、工研院、中科院以及各大專院校之創新育成中心),這將會是科學與技術最好的結合。


第三組
正直、心胸寬大我想是人生中兩個重要的特質,也是我們應該善加培養的德行。

今天楊教授談了很多有關做人處世的態度,很多都是楊教授的親身經歷,因此聽來格外有價值,我想楊教授所想表達的最重要的,莫過於我們要當個正直且願意與別人合作以提升團隊的人。

楊教授說,intellgence有兩種,一種是constructive intellence另一種是destructive intellence,constructive intellence指的是胸襟開闊,destructive intellence指的則是心胸狹窄,兩著雖然都算是intellgence,但只有constructive intellence可以使團體更好,這樣的聰明才智才是對大家有貢獻的。

楊教授這次還跟我們分享了很多他的人生經驗,其中有幾點特別讓我覺得有趣。其一是他說:『如果一個人懂很多但不能夠貢獻所學,那就相當於一個懂很少的人。』,剛聽到這個觀念的時候令我有一點點驚訝,因為我曾經也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個觀念:『如果我們是一個懂很多的人但不能利用所懂的知識賺取最多的錢,那麼就等於懂很少的人。』,但當時我不以為意,因為我覺得知識的攝取,了解的多寡,都是因為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熱切的想要解決一個問題,似乎並不是為了去影響別人或是為了別的目的,因此就算不懂得如何利用所了解的知識去賺錢或不太會賺錢,也沒有關係,至少我們認真的想要搞懂自然界的一切道理,這樣也就不愧此生了。但我聽了楊教授的說法後,也覺得很有道理。也許一個人懂得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沒有人能把一切的道理全都學完,或許重要的是如何將自己所懂的完全發揮出來,對這個世界產生好的影響,那麼應該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另一個則是『學不夠用』,這點我很同意,人的一生中,我們所學的永遠不夠,而真正能夠熟練的又是冰山一角,所以,我們似乎應該為了自己最有興趣的領域努力學習才行,而且,就算我們努力學習,很可能還是只能達到某個程度,照這樣想的話,那找到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方向而努力似乎就是件重要的事,並且要努力學習。

總之,我們要認真學習,試著去正面影響他人,如此整個社會才可能有提升的力量。


第四組 涂博閔
第一次見到楊教授似乎不敢置信其實際年齡已經75歲,出生於中國成長於菲律賓,目前任教於美國賓州大學電機系的光學大師-楊振寰 教授,很難想像他也有年少輕狂時;小時後專注運動因此成績並不理想,但據楊教授本人敘述,其實當年成績不好並不是不聰明,而是每個年齡層階段性想法不同,因此在這段成長過程中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所幸後來積極思考未來人生方向,並下定決心好好做研究與教育的工作,因此才有今天光學大師的成就。

楊教授敘述當年成長與求學過程中經歷過的挫折與努力,而漸漸的找尋到人生應該走的道路與目標,因此展開研究與教育這條漫長的求學之路;整場演講中,楊教授似乎心急的想將所有的人生經驗分享給底下茫茫仍在求學的學生,他認為面對事情應該以建設性的心態出發,不論求學或是研究甚至工作態度上都應該有這種胸襟,而非汲汲營營短視近利。

楊教授並說明為何實驗室研究生大都是華人,原因除了偏心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想給予華人學生多一點機會,並認為台灣或大陸學生資質聰穎,考試要拿A並非難事,但課堂上表現楊教授認為還需要加強,其原因為華人教育制度下,造成競爭過於激烈,大多數學生往往僅追求分數,而常常忽略學習的動機與目的;100分的制度原本並沒有錯,而是追求滿分的過程中經常性的忽略獨立思考與個人主見,造成往後學習上的盲點與不習慣分享的態度。

演講結束前,楊教授再三鼓勵學生發問,並認為發問是一種禮貌與藝術,他回憶年輕時也是相當靦腆,常常想到發問的問題後便開始臉紅心跳,最後還常不了了之,因此建議在場學生可以試著記錄演講者的重點,並勇敢的提問,別擔心問了蠢問題,應該擔心的是有沒有浪費了每一次寶貴的發問與訓練勇氣機會。

然而此次演講中,也呈現了典型台灣學生逃避性的求學心理,總認為自己應該沒有責任去維持整場演講的互動,深不知已在演講者的內心留下一點點的缺憾,因此在此呼籲各位光電學子們,勤於記錄勇於發問,並共勉之!


第五組
這次心得寫的時間的比較晚,對於當天兩位教授所講的內容細節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概括來說他們給了我一個印象,就是多了一般教授沒有的人文的氣息。尤其是許教授盛讚的全像術大師,他幾乎都在談他的人生觀,像是宗教的一些語錄之類的,這讓我突然的想到愛因斯坦在晚年的時候寫的散文,像是國中課本節錄的「我心目中的世界」,同樣是充滿著人生的哲理。老實說,我還不到那個年紀很多東西是我無法體會的。我對於宗教的態度也比較可有可無,對於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我會把它當作不同的事情來看,以我的立場來講:科學近似真理,而宗教則流於玄學。但是大師分享的其中一句話說:「religion with science is wisdom」主詞是religion而非science,這樣的意思難道是指說宗教比科學有更高的地位嗎?這在我心裡面其實是有一點想和大師爭論的地方。但或許是自己比較內向,又或者是東方人天生壓抑的個性,我的手還是舉不起來,當然心裡面的疑問始終沒有問出來。

話說第二位演講的女教授就很強調舉手發問這一點。聽她介紹自己的背景才知道她是一位在美國成長下的華裔女科學家。老實說,我不會很羨慕在國外長大,因為我出過國,覺得國外其實多少有點種族的歧視,雖然國外的教育有他們成功的地方,像是學生勇於舉手發問和某些做學問的方法上比東方式的教育成功,但東方人到國外融入的情況怎樣還是一回事。當然啦,教授感覺是在鼓勵我們勇於舉手表達意見,還強調不一定要問問題,可以是分享心得或鼓勵的話。雖然我已經很難改變了,不過真的很希望有一天能在台灣新一代的小孩子身上看到勇於舉手發問的畫面。


第六組
這次專題演講主要是楊振寰教授來分享,其中我們聽到的不是他求學的過程,也不是他專業知識的介紹,而是替我們講了許多心靈上面或是人際處理上的心得,其中他提到一個正情緒跟負情緒的想法,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所謂正情緒就是一些比較開闊的想法,同時也比較能包容別人、相處起來也比較得體,那負情緒相較之下就是心胸比較狹小,比較自我一點的想法。除此講者也一一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這些想法,覺得還蠻有道理的。之後身為心理學教授的夫人也用一口流利的英文簡短的來呼應講者的論述,也是相當的精采。總之聽完這次演講感覺心靈上又有有所成長了。


第七組
這次專題演講的來賓是賓州大學退休教授楊振寰先生,也是我們交通大學榮譽教授,演講的題目是Share Thoughts,是一個具有相當抽象性的題目,很難讓人先猜測演講的內容是什麼方向,所以也就更期待的聽講。一開始,教授用著不太擅長的中文話來介紹自己,簡單的介紹自己和交大的淵源,慢慢的就習慣了這種帶著美式口語的中文。而後的內容講述到如何在一個研發團隊中,培養正向的心態去面對,這點真的很抽象,也很難去定義,但卻也展現了教授積極正向的一面,也讓我在研究領域之外,發現原本所輕忽的方面,算是在精神上受惠良多的一次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