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5
專題演講照片
第一組
這次的演講請到的是瀚宇彩晶的副總經理,楊界雄博士。楊博士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物理博士的學位,先後進入奇異,IBM,後來則在LCD這方面專心做研究。
楊博士先這次的演講主要是TFT-LCD的專業領域!!內容主要是說明TFT-LCD的封裝(如何將驅動IC與LCD面板連接),演講中也有提到他突破日本獨攬二十幾年的專利專利!! 不時也摻雜台灣面板業的發展與封裝技術以及人生態度,國家制度!! 演講結束前,楊博士鼓勵年輕人要勇於挑戰,並期望大家能於年輕時多點努力以奠定實力基礎,最後還說了年輕人就是要有guts!
第二組
這次的演講請來的是瀚宇彩晶的副總經理,楊界雄博士。他真的是一位很厲害的人物。楊博士說起話來速度很快,不時摻雜幾句英文,有的時候聽不太清楚他在說什麼。但是從他的語調跟口氣可以聽的出來,他充滿了自信跟活力。楊博士幾乎花了他大半輩子的時間在求學和科學研究方面,而且他還曾任職於貝爾(Bell)電話研究所,GE研發中心和IBM華生(Watson)研究所。說實在的,楊博士可能是華人科學家中極少數曾在美國工業界最出名的三大研究所都任過職的。此外,在他做研究的期間內還間接幫了四個人拿到諾貝爾獎,光寫到這裡,就知道楊博士著實是一位大人物。
楊博士講起他的事蹟,感覺他對他自己過去輝煌戰績十分的得意。這一點讓我十分佩服他,但是現在的我只想好好的撐過未來碩二這一年,然後出來工作賺錢。也許剛出來職場也只能先當一個工程師,但是以後如果有機會的希望能夠投資其他的東西,畢竟做研究我並不是非常的感興趣。總之,能賺錢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第三組
楊界雄博士在他的演講中談到他幫了四個人拿了諾貝爾獎,他對實驗的熱忱與能力無庸置疑,我想我從演講中得到最大的啟發是,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 “curiosity” ,因為我們不管做任何事,好奇心才是驅使我們了解大自然現象的動力,有一股想要追根究底的研究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好。
楊教授說他在來演講之前,參加了交大台南校區的某研究所的畢業口試,他問了那個博士學生幾個問題,都是有關那個學生的研究領域中最基本的一些觀念與發展過程,但那個學生卻答不出來,顯示他對自己研究的領域沒有好奇心,只是悶著頭做,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對整個領域的貢獻是什麼,這樣的心態如何能夠把研究做好,因為人沒有好奇心,同時也就沒有熱忱,更別談如何把研究做好了,這點我也覺得非常重要。
另外他又提到他曾經和一個研究人員短暫共事過,那時他對那個研究人員深感佩服,因為某一天他們一起做實驗,發現實驗的設計出了一些問題,但那時候已經很晚了,他們兩人便回到住處先行休息,可是到了半夜,那位跟他一起共事的研究人員還滿腦子都在想著實驗出了什麼問題,而遲遲無法入睡,於是在好奇心與想解決問題的心態趨使下,他獨自一人又回到了實驗室,改進了實驗方式,等到楊博士到達實驗室後,他著實吃了一驚,因為那個研究人員已經把實驗設計調整過了,楊博士對那位研究人員的熱忱十分佩服,他覺得就是這樣的精神,才能把研究做好,這也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
其實我現在讀自己研究領域的paper時,常常會先讀現在最新發表的技術會突破是什麼,卻很少追本溯源到最根本的源頭,也就是這個領域到底是怎麼出現的,是誰發明了什麼關鍵的技術,他是怎麼想出來或發現的,我想基礎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以我們實驗時操作機台做比方,熟練的操作固然必要,也對實驗就很大的幫助,但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要了解這個機器的原理是什麼,當我們能夠熟悉並熟練這些理論的時候,我想我們就能夠有創新的想法,真正厲害的人,是能夠設計出機台的人,而非操作的人。我想,有創新的想法,是在熟練之後,而強烈的好奇心,正是能夠驅使我們去了解、熟悉進而熟練能創造發明的原動力。動手做實驗也非常重要,因為那正是在累積我們的基本功。
最後楊博士也提到,他的一位老師跟他說,只要他活著的一天他就只想做研究,而我想楊博士也是如此,他說他只做很難的有挑戰性的題目,靠著毅力與熱忱,他終能解決難題,李家同校長的演講中也提到,他鼓勵他的學生做困難的事,所以我覺得我們不要妄自菲薄,應該多挑戰難題,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組 涂博閔
聆聽完演講後,感覺楊教授是一個充滿科學熱誠與執著的傑出研究員;台大物理系畢業與服役後即申請到美國印地安那州聖母大學物理系的獎學金,完成碩士學位後又以優異成績申請到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獎學金,在該校的物理系完成了博士學位。
楊教授在與我們分享人生歷練的過程中,多次提及由他指導的學弟(John C. Mather)以大霹靂理論榮獲2006諾貝爾物理獎,也鼓勵當下年輕人於求學階段要勇於挑戰,如同大霹靂般累積能量後便能大放異彩。曾任職於貝爾(Bell)實驗室,奇異(GE)研發中心和IBM華生(Watson)研究所,如此超優異的學經歷回國後便服務於瀚宇彩晶公司擔任研究中心副總,並於其領導下成功突破多年來液晶封裝專利的限制,爲全世界的光電顯示器業界投下一顆震撼彈。並於2001年榮獲國際資訊顯示學會院士(SID Fellow)。
而對於台灣的教育制度楊教授也充滿熱誠,他建議整個教育體制應以大學基礎教育為主,並以豐富研究資源吸引優秀有潛力的年輕人直攻博士,而非培養工業精英的碩士產業班的制度,他舉例國外名校如未能完成博士學位或申請到其他優秀學校獎學金才斟酌給予碩士學位,因此整個基礎研發工作才能一貫進行並深入研究。他並且引述基督徒的宗教信念,認為我們若為認識上帝,探索未知的世界,則一切知識就不斷使人遠離無知,因此很多研究學者以此信念終其一生於科學上給予無私的奉獻。
演講結束前,楊教授也再次鼓勵年輕人勇於挑戰困難度高或基礎領域的科學,並期望大家能於年輕時多點努力以奠定實力基礎,做個有真正有Guts的研究學者。
後記:
演講結束後我與楊教授都要前往工程五館,我看見楊教授將他的演講海報輕輕撕下並小心翼翼的捲了起來,此舉引起我的好奇也因此我上前自我介紹我是系上博士班學生後,他突然用力一拍我的肩膀,”很好”…突然間,一種充滿力量的鼓勵讓我非常感動,或許是為了參加日本SSDM會議而連續幾天沒起伏的情緒獲得釋放吧;他馬上遞了一張名片給了我,接著說台灣的大學生應該要有人適時鼓勵直攻博士,別去追求碩士學位而我也建議楊教授可以先從交大開始做起…,一路上閒聊直到系辦前楊教授辦公室,他再次鼓勵對自己選擇的領域要充滿熱誠,然後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鼓勵,不過這次是輕輕拍兩下並且轉過頭對著我說”加油”! ~謝謝楊教授~
第五組
今天楊界雄博士所要講演的題目,雖然是TFT-LCD專業領域的技術,其中他突破日本封鎖二十幾年的技術,這創新的技術使得台灣能不必再受限日本材料的影響,除了此關鍵技術的介紹之外,楊博士也與我們談了許多市場的分析、人生的態度、以及國家的制度。
市場的分析:他覺得未來值得尊敬的對手是韓國而不是日本,日本會慢慢的失去地位。韓國人口數比台灣多,卻只有兩家公司在分資源,而台灣則是四家在分,人力資源都比人家少了,分餅的人卻更多,可想而知,韓國會越來越強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雖然中國還在起步,但地廣人多、勞資便宜、市場極大,使得大量外資一擁而入,其中台灣的貢獻功不可沒,未來不容忽視,而台灣到是要依附大陸,進而使自己更上層樓,可這風險也很大,如果大陸有什麼狀況,台灣肯定首當即衝,如何取得平衡點,是未來重要課題。
人生態度:感覺楊博士是個默默做、默默付出的人。對自己很有理想,也很有抱負,認為對的事情會毫不猶豫的大聲說出。他最喜歡挑戰大家覺得難的事情,這次的TFT-LCD的技術突破,也是大家覺得不可能,但他沒花多久的時間就做出來,或許聽成功的人演講,感覺起來沒甚麼大不了,他們背後肯定是下了不少功夫,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國家的制度:『要就三年拿博士,不然就兩年拿碩士滾蛋』,這句話從楊博士的口中出現許多次,今天他也參加了博士班的面試,非常的不滿意,對於一個博士生所該有的研究熱忱,他完全無法從這次的面試感覺到,令他感到非常的傷心,他呼籲台灣的制度要改,不然碩士、博士生會滿街都是。
每個制度都有過度期,以前的台灣的確是需要更多的碩博士生來支援,但現在已經足夠了,教育制度要改,這是需要時間的,未來的幾年內是關鍵,到底這波全球經濟的蕭條過後,台灣會以怎樣的全新形貌,繼續在科技上站有一席之地,這是要大家一起努力的,共勉之!
第六組
這次請到的講者是楊界雄博士,是由台大物理系畢業,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物理博士的學位; 1979年由奇異電器公司研發部門轉至IBM公司,現任為瀚宇彩晶副總經理及交通大學兼任教授。由學經歷中可以看出楊博士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學者,而且聽完演講後,才知道楊博士間接幫過4個諾貝爾得主得諾貝爾獎,其中一個還是他的學弟John C. Mather。可見楊博士作的研究很有前瞻性,對學術研究佔有很大的影響力。
他因為剛去過博士班的口試,所以對台灣的教育制度感到有問題。就台灣的狀況來說,由於科技業未來應該不會在像之前如此快速成長,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碩士生當做即戰力去業界工作。他認為大家應該都以博士為目標,如果有不適合做研究的就拿碩士學位畢業,便提出要就三年拿博士,不然就兩年拿碩士滾蛋的看法。
他舉到一個例子是他學習的對象,就是有位已經90多歲的教授,禮拜1到6都在作研究,只有禮拜天因為要做禮拜就休息一天。感覺楊博士能如此成功,是因為他一直讓自己對研究保持好奇和熱忱以及喜歡挑戰困難的題目。對此觀點,許教授也是非常贊同,許教授曾經因為不知道儀器的原理去做實驗,使他的教授很不開心而不讓她做實驗,原因是一個對自己研究有關的東西沒有好奇心的人是不適合做研究的,所以我們在作研究時也要不斷使自己保持好奇心和熱忱。
第七組
整個世界是…垃圾? 我欣賞他的膽識,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生毫無顧忌可以挑戰全世界,下次請不要再請這麼極端言論的人給talk了。
第八組
這次邀請到的是交大光電所的教授,楊界雄博士曾是美國IBM公司T.J.Wastson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人員,第一名進入台灣大學物理系,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物理博士的學位,一九七九年由奇異電器公司研發部門轉至IBM公司,後來則在LCD這方面專心做研究。
雖然楊教授這次來演講的主題是LCD的製程,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楊教授最後的一些談話,楊教授早年在美國做研究時,做了很多關於「Big Bang」的相關研究,主要是量測宇宙的3K背景幅射,楊教授幫助了四個人得到了諾貝爾獎,但是他自己卻沒有得獎,我佩服的是楊教授那寬闊的心胸,他說他自己完全不在意有沒有得獎,我覺得這樣的胸襟真的是讓人敬佩,也沒有讓他因此失去了對於研究的熱情,我覺得這樣的心胸是值得我去學習的。
在談話的最後,楊教授有談到台灣的教育問題,他說他原本不知道台灣現在讀博士班的人變的少了,更多的人是只想唸碩士學位而已,他認為台灣應該要有菁英教育,有幾個學校只有大學部跟博士班,不要有碩士班,這樣的一個想法我不清楚是好是壞,但或許也是可以試辦看看。
最後楊教授說:「年輕人就是要有guts!」 我喜歡這一句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