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演講』Share Thought, 楊振寰教授

2009.03.09  
專題演講照片
投影片下載:Share Thoughts 







第一組
楊振寰教授的演講內容,主要在談論對人際之間交際的各種細節,尤其是那棵樹讓我蠻深的印象,並不是在之前沒有聽過類似的說法,但當中提到的已經枯掉的某些枝幹讓我有些驚訝,因為在之前沒有聽過這樣的想法,雖然我現在做的研究方向,應該還在那茂綠的枝葉上,但是或許百年之後,會被人認為那只是一根乾枯的部分就讓我有些心寒,不過這也不是我們在現在所能看得清楚的.在演講上的感覺比較像是交談,雖然一直希望我們可以提出問題發問,但可能是因為對於那些點沒有太大的感覺,也許是人生際遇不夠,歷練不足,或是覺得那些點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找不到適合發問的問題.不過楊教授也有提到舉手發問並不一定是要提出任何實質的問題,可能只是交換一下心得或是抒發一些感想也可以,但還是因為太過害羞而沒有發言.此外楊查露西教授,也對健康給了一些建議,這方面的建議相當有實質的意義,生理,心理…都有其重要之處,可以讓我們好好的來參考。


第二組
在本週的專題演講中,邀請了學術界中佔了舉足輕重地位的交通大學楊振寰榮譽教授前來演講。Francis T.S.Yu(楊振寰)教授1964年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博士學位。曾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光電研究中心主任。楊振寰教授豐富的研究經歷、眾多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有很高的學術地位,現為美國光學學會院士、IEEE會士等,是公認的美國傑出學者。楊振寰教授曾多次來華到多家大學作學術交流,也曾為我國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現今我國的多位學術帶頭人、院士等國人在楊振寰教授的研究小組作訪問學者或攻讀博士學位。
在楊振寰教授的演講中,不斷地鼓勵在光電研究領域中萌芽茁壯的青年學子。在科技的領域中應該保有寬宏的心胸,建造創造性的成長,摒棄破壞性的成長。無論是在個人與團體在工作、學業或是人際關係中,要體認互相交流、知識分享的效益,這樣不但可以創造個人的價值提升,也可幫助團體的效率增長。

科技人在時空轉換下的衝擊,就以前的研究人員與現在的差別為何?!也許在現在時空下的研究人員是幸運的,因為有前人所留下來的寶貴的基礎,讓我們在研究上有跡可循。但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這個時代的考驗,因為我們不再能停下腳步探討著物理現象的恆定性。在現在的時空下,我們必須跟著轉變快速的知識與科技爆炸的環境,不斷的快速吸收與成長。試問,若是僅靠一個人的綿薄之力,勢必是會停滯不前的。楊振寰教授也提到,在現在的時代裡,我們更需要更大的信心、勇氣與熱情來面對時代的衝擊。

在此次演講結束後,心中興起的一些疑問是: “科學與技術如何分流與鏈結?!研究人員與技術人員的本分是什麼?!什麼人適合團體研究?!什麼人適合個人研究?!什麼屬於關鍵技術?!台灣如何除了代工與製造,真正跨入前瞻產業發展?!台灣產業內部研究團隊是否也如其產品一般,準備好步入國際化?!”。

現今台灣的產業實質報酬光芒也許蓋過了研究的價值,許多有潛力的研究能量都在產業界中尋求實質的報酬。產業界因為實質的成本效益考量,核心研發所能得到的經費與研究方向受到很大的限制。學界應不僅是要培養產業所需要科技人員的人口數,應該是創造產業所需要的前瞻研發能量。每年產出五百位產業界所需要的技術人員,還不及花十年成功研發一個能替代現今TFT-LCD之次世代顯示器。因為當這五百位研發人員進入產業的環境後,也許會因為產業界實質的成本效益考量,核心研發所能得到的經費與研究方向受到很大的限制,可能最後也是循著固有的技術改良而已。

我們認為除了要有信心、勇氣與熱情來面對時代的衝擊外,應該更要明確的定義科學與技術的分野,但也更要加強兩者之鏈結。因為由如此重點學校誕生的研究能量,絕對不只是要在技術上精進而已;他們擔負的應該是科學研究的發展。如何讓這些種子培養信心、勇氣與熱情來面對未來的衝擊,如何實質有效率且精確地推動科學研究的成果於技術發展的精進(如中研院、工研院、中科院以及各大專院校之創新育成中心),這將會是科學與技術最好的結合。


第三組
正直、心胸寬大我想是人生中兩個重要的特質,也是我們應該善加培養的德行。

今天楊教授談了很多有關做人處世的態度,很多都是楊教授的親身經歷,因此聽來格外有價值,我想楊教授所想表達的最重要的,莫過於我們要當個正直且願意與別人合作以提升團隊的人。

楊教授說,intellgence有兩種,一種是constructive intellence另一種是destructive intellence,constructive intellence指的是胸襟開闊,destructive intellence指的則是心胸狹窄,兩著雖然都算是intellgence,但只有constructive intellence可以使團體更好,這樣的聰明才智才是對大家有貢獻的。

楊教授這次還跟我們分享了很多他的人生經驗,其中有幾點特別讓我覺得有趣。其一是他說:『如果一個人懂很多但不能夠貢獻所學,那就相當於一個懂很少的人。』,剛聽到這個觀念的時候令我有一點點驚訝,因為我曾經也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個觀念:『如果我們是一個懂很多的人但不能利用所懂的知識賺取最多的錢,那麼就等於懂很少的人。』,但當時我不以為意,因為我覺得知識的攝取,了解的多寡,都是因為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熱切的想要解決一個問題,似乎並不是為了去影響別人或是為了別的目的,因此就算不懂得如何利用所了解的知識去賺錢或不太會賺錢,也沒有關係,至少我們認真的想要搞懂自然界的一切道理,這樣也就不愧此生了。但我聽了楊教授的說法後,也覺得很有道理。也許一個人懂得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沒有人能把一切的道理全都學完,或許重要的是如何將自己所懂的完全發揮出來,對這個世界產生好的影響,那麼應該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另一個則是『學不夠用』,這點我很同意,人的一生中,我們所學的永遠不夠,而真正能夠熟練的又是冰山一角,所以,我們似乎應該為了自己最有興趣的領域努力學習才行,而且,就算我們努力學習,很可能還是只能達到某個程度,照這樣想的話,那找到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方向而努力似乎就是件重要的事,並且要努力學習。

總之,我們要認真學習,試著去正面影響他人,如此整個社會才可能有提升的力量。


第四組 涂博閔
第一次見到楊教授似乎不敢置信其實際年齡已經75歲,出生於中國成長於菲律賓,目前任教於美國賓州大學電機系的光學大師-楊振寰 教授,很難想像他也有年少輕狂時;小時後專注運動因此成績並不理想,但據楊教授本人敘述,其實當年成績不好並不是不聰明,而是每個年齡層階段性想法不同,因此在這段成長過程中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所幸後來積極思考未來人生方向,並下定決心好好做研究與教育的工作,因此才有今天光學大師的成就。

楊教授敘述當年成長與求學過程中經歷過的挫折與努力,而漸漸的找尋到人生應該走的道路與目標,因此展開研究與教育這條漫長的求學之路;整場演講中,楊教授似乎心急的想將所有的人生經驗分享給底下茫茫仍在求學的學生,他認為面對事情應該以建設性的心態出發,不論求學或是研究甚至工作態度上都應該有這種胸襟,而非汲汲營營短視近利。

楊教授並說明為何實驗室研究生大都是華人,原因除了偏心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想給予華人學生多一點機會,並認為台灣或大陸學生資質聰穎,考試要拿A並非難事,但課堂上表現楊教授認為還需要加強,其原因為華人教育制度下,造成競爭過於激烈,大多數學生往往僅追求分數,而常常忽略學習的動機與目的;100分的制度原本並沒有錯,而是追求滿分的過程中經常性的忽略獨立思考與個人主見,造成往後學習上的盲點與不習慣分享的態度。

演講結束前,楊教授再三鼓勵學生發問,並認為發問是一種禮貌與藝術,他回憶年輕時也是相當靦腆,常常想到發問的問題後便開始臉紅心跳,最後還常不了了之,因此建議在場學生可以試著記錄演講者的重點,並勇敢的提問,別擔心問了蠢問題,應該擔心的是有沒有浪費了每一次寶貴的發問與訓練勇氣機會。

然而此次演講中,也呈現了典型台灣學生逃避性的求學心理,總認為自己應該沒有責任去維持整場演講的互動,深不知已在演講者的內心留下一點點的缺憾,因此在此呼籲各位光電學子們,勤於記錄勇於發問,並共勉之!


第五組
這次心得寫的時間的比較晚,對於當天兩位教授所講的內容細節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概括來說他們給了我一個印象,就是多了一般教授沒有的人文的氣息。尤其是許教授盛讚的全像術大師,他幾乎都在談他的人生觀,像是宗教的一些語錄之類的,這讓我突然的想到愛因斯坦在晚年的時候寫的散文,像是國中課本節錄的「我心目中的世界」,同樣是充滿著人生的哲理。老實說,我還不到那個年紀很多東西是我無法體會的。我對於宗教的態度也比較可有可無,對於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我會把它當作不同的事情來看,以我的立場來講:科學近似真理,而宗教則流於玄學。但是大師分享的其中一句話說:「religion with science is wisdom」主詞是religion而非science,這樣的意思難道是指說宗教比科學有更高的地位嗎?這在我心裡面其實是有一點想和大師爭論的地方。但或許是自己比較內向,又或者是東方人天生壓抑的個性,我的手還是舉不起來,當然心裡面的疑問始終沒有問出來。

話說第二位演講的女教授就很強調舉手發問這一點。聽她介紹自己的背景才知道她是一位在美國成長下的華裔女科學家。老實說,我不會很羨慕在國外長大,因為我出過國,覺得國外其實多少有點種族的歧視,雖然國外的教育有他們成功的地方,像是學生勇於舉手發問和某些做學問的方法上比東方式的教育成功,但東方人到國外融入的情況怎樣還是一回事。當然啦,教授感覺是在鼓勵我們勇於舉手表達意見,還強調不一定要問問題,可以是分享心得或鼓勵的話。雖然我已經很難改變了,不過真的很希望有一天能在台灣新一代的小孩子身上看到勇於舉手發問的畫面。


第六組
這次專題演講主要是楊振寰教授來分享,其中我們聽到的不是他求學的過程,也不是他專業知識的介紹,而是替我們講了許多心靈上面或是人際處理上的心得,其中他提到一個正情緒跟負情緒的想法,我覺得還蠻有意思的,所謂正情緒就是一些比較開闊的想法,同時也比較能包容別人、相處起來也比較得體,那負情緒相較之下就是心胸比較狹小,比較自我一點的想法。除此講者也一一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這些想法,覺得還蠻有道理的。之後身為心理學教授的夫人也用一口流利的英文簡短的來呼應講者的論述,也是相當的精采。總之聽完這次演講感覺心靈上又有有所成長了。


第七組
這次專題演講的來賓是賓州大學退休教授楊振寰先生,也是我們交通大學榮譽教授,演講的題目是Share Thoughts,是一個具有相當抽象性的題目,很難讓人先猜測演講的內容是什麼方向,所以也就更期待的聽講。一開始,教授用著不太擅長的中文話來介紹自己,簡單的介紹自己和交大的淵源,慢慢的就習慣了這種帶著美式口語的中文。而後的內容講述到如何在一個研發團隊中,培養正向的心態去面對,這點真的很抽象,也很難去定義,但卻也展現了教授積極正向的一面,也讓我在研究領域之外,發現原本所輕忽的方面,算是在精神上受惠良多的一次演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