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演講』全球化與兩岸關係, 劉大年老師

2009.05.01
專題演講照片
投影片下載:全球化與兩岸關係


第一組
此次演講的主題是最近社會相當重視的一個課題,所以應該相當的有意義,也的確演講者劉大年博士點出了相當多的重點,對於我們的視野有相當好的幫助,說明台灣人在中國的開放政策中,中間的發展過程,從貿易全球化,資金全球化到現在的制度全球化,過去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現在所遭遇的困境。尤其從外貿協定的結果來看,台灣所面臨的處境更是艱辛。

可惜的是我們有些聽眾並沒有將大部份心思放在此次演講上。我想主要原因是這些兩岸概念已經有所耳聞,所以會心不在焉也是很正常的。此外,就是他的演講內容雖然是現代台灣人相當重要的課題,但對於學習上,研究上所帶來的實質幫助,感覺上並不大。所以會把注意力轉移也是正常的。

以本人為例,相較於這般專業的演講內容,我比較喜歡聆聽各個人物的奮鬥過程。讓我的人生道路得到更明確的指引。


第二組
近年來,隨著對岸的經濟崛起,大陸在全世界也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最近幾十年來,台灣是以代工聞名的國家,就如同許根玉教授所說的,他在國外念書的時候,走進一間店裡,他問老闆說,店裡有什麼東西不是made in taiwan?老闆想了想,就說除了他自己以外其他都是made in taiwan。還有,在電影“世界末日”裡,一個太空人在修理太空船時,一邊抱怨說:不管是美國零件還是俄國零件,通通都是made in taiwan。由以上兩個例子就可以知道,台灣的代工是出了名的。

然而,現在的大陸就慢慢的取代台灣的角色。我們所使用的許多生活用品、家電、電腦用品,都可以發現made in china這串字,即使是大廠商的產生,例如apple所做的i-pod,也是made in china,這已經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了。

既然台灣的優勢已經漸漸被大陸拿走,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改變台灣企業與世界接軌的模式,由代工的方式轉變為品牌的創造。這其中除了技術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應該是觀念的革新,特別是如何由模仿走入創新,裝造轉為行銷,被整合者提升為整合者。
希望在面對強大的大陸之下,台灣仍然是個經濟強國。


第三組
兩岸面臨的關係處於非常微妙的平衡,目前平衡或許已經被打破了也說不定,但西邊大國的影響力確實是與日俱增。如何在未來的日子,保持台灣的競爭力呢?撇開意識問題不談,台灣人應該有冒險精神,這點在目前社會似乎已經忘記了,是不是安逸太久,或者單純只是社會走到這一步之後必然的取向呢?當然這個與社會福利制度或者是社會結構價值觀等等所衍生出的結果。

老師舉了荷蘭的例子,在歐洲與大西洋的要衝,拓展了荷蘭人的影響力版圖,荷蘭也是非常生意人的民族,世界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就是在荷蘭產生的。現在ASML也是荷蘭的廠商,是一家Lithography 機器的廠商,在45nm以下線寬的曝光機大概就是他為龍頭了。荷蘭人也是相當具有冒險精神的民族,在大發現時代就不落人後。荷蘭人在許多特別的商業上都有相當的成果,譬如荷蘭有歐洲最優秀的運動員訓練組織系統,輸出許多運動員,在這轉手之間造就了其特殊的運動經濟學。我們可以知道,荷蘭充分運動了其要衝的地理位置,雖然再過幾十年國土可能只剩一半……,但我想未來這個國家還是不至於衰落的。

大國有大國的經濟模,小國也有小國的發展方向。目前中國面臨的是內需不足的情況,看看拉美與美國的差距,就會明白今天中國內需不足的狀況是怎麼形成的,拉美的貧窮在於它沒有形成良好的財富再生體制,套一句比較主流的話,它缺乏一種財富積累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會是下一個拉美還是美國呢?以出口導向的台商還能繼續在中國發展麼?這是個玩味的問題。未來中國勢必開始拉抬內需產業,物流、服務、管理這方面是我們的專長,雖說是專長也比不過一些其他先進國家。

最後討論區域經濟聯盟的問題。很無奈的是對岸對我們具有敵意,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想大吵大鬧也不是明智的做法,國際目前依然還是現實主義當道,這個難題只能有待兩岸交流之後會有些許的和緩,台灣其實目前充滿危機,卻也充滿了轉機,的確是個百年難得一件的事件吧!步步為營的確是唯一的方法。


第四組 高薪閔
自從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處理兩岸關係便成為政府施政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大陸政策歷經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甚至到了現任的馬英九總統主政時期,因為每位總統的出身成長背景及所面臨的時空環境不同,因此政策方向也都不盡相同。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經軍事對抗、對峙及交流互動等階段,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又不時呈現緩和與僵持的曲折變化,每一階段的推進當然都與兩岸的政策有關。從過往兩岸的政策觀察,中國大陸由於擁有絕對優勢的幅員、人口、資源,在政策上較為主動積極,大體上主導了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

像是之前中國大陸的「家電下鄉」政策,由於中國大陸本土的面板廠和零組件供應鏈均欠缺生產電視面板的品質和經驗,因此中國大陸雖然有龐大的LCD TV的組裝產能,但是面板絕大多數皆是外購,外購來源則以台灣友達、奇美兩大廠為主,這樣讓前幾個月面板廠的不景氣有一點復甦的跡象。如何改善兩岸的經濟關係,也考驗了兩岸領導人的智慧與政策方向。

由於現在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台灣現在的經濟相當的不景氣,面臨到幾十年來最嚴峻的經濟挑戰。為了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就業機會,我們必須體認到兩岸關係對台灣經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政府從全球化及區域經濟整合大架構下,推動兩岸經貿正常化,促進兩岸務實協商與交流,希望共同開創互利雙贏、共存共榮的兩岸新氣象。


第五組
今天劉先生所講的題目,對我而言不算陌生的內容,因為我平常也很關心兩岸關係或者國際新聞。劉先生講的內容雖然都是很實際面的問題,但是台灣面對中國不可能像韓國或日本單純把中國的崛起化為自己成長的機遇,單是看陳雲林來台,本土色彩濃厚的南部社團或偏綠民眾就快抓狂的樣子,實在很難想像台灣要如何撇開政治層面去和中國打交道。經濟考量當然無法忽視中國,因此馬總統選擇的是務實的態度,但是避談政治能不能化解偏綠的民眾心中的疑慮也是個問題。下面我針對劉先生提到幾個有趣的問題說明自己的想法。

就經濟考量而言,我非常贊成和大陸有更密切的經濟活動關係,也如他所說的自由貿易協定對我們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尤其南韓積極與他國簽定此類的協定,我們的競爭力要如何與之抗衡?所以政府在這方面和大陸溝通真的很重要(更大的國際空間),不要讓台灣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上還多了大陸這道障礙。至於簽屬和大陸的ECFA當然也很重要,但是大陸不同意台灣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而只想要與我們簽訂ECFA來加大我們對他的貿易依賴的程度話,我相信這樣是不被人民所接受的。或許目前就已經很依賴了,但是要保持主體性的化,必須讓貿易的對象更加多元化。

比較有趣的是問問題的同學,他提到企業往大陸遷移導致台灣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時,政府是否犧牲了他們?這真的是很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個兩難。如果今天禁止企業遷徙導致企業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在市場的搶奪上輸人,在產品的成本上輸人,最後被他國的企業淘汰,台灣的勞工會不會輸更多?允許投資適當的比例是個方法,但是企業的外移還是會對國內部分勞工產生衝擊,關於這點我覺得劉先生說得很對,他說政府應當在社會福利上保障這些因全球化或企業遷徙大陸而失業的人,最好能再替他們找頭路,而這又必須去檢討台灣的一些教育的環境,像是過度氾濫的高中、大學等精英教育,和被輕視的技職教育等。



第六組
劉大年博士一走進來就給人有一種非常專業的感覺,是個經驗豐富的學者。演講一開始他先告訴我們什麼是全球化的觀念,包含貿易、投資、觀光、移民、甚至是知識的共享與技術的普及這些都算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而促進全球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推手就是網際網路的普遍化,使得資源共享的理念得以實現。

接著,談到全球化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大陸,這也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話題,而中國大陸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也正不斷的擴大當中。所以劉大年博士就先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來討論台灣與中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與發展,並且從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來分析台灣在過去的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接著劉博士也談到中國近年來的改革策略,慢慢的從封閉的狀態改變成開放自由的貿易,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劉博士有提到中國大陸最近招商引資的政策,以廣大的人口市場來換取技術,而這也是他們最大的優勢,人口眾多,相對的市場廣大,而且人力資源豐富,再加上中國大陸最近的教育程度也不斷的提升,因此在高階領導方面的人力也是不在少數,形成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正在改變著這個世界。

然後,劉博士開始討論台灣本身的問題與未來應該行進的方向,他舉了一個例子,高鐵與機場。他說,高鐵跟機場這兩個是取代性相當高的交通工具,但是台灣兩個都發展的結果卻變成機場的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資源上的一個浪費。後來想想,其實台灣真的有些政策需要好好的檢討,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很不錯但是實際上做了之後才發現錯的實在離譜,我認為在訂定每一項政策的時候,最好都可以先參考專家的意見,還有謹慎的分析數據,仔細的評估這新的政策所帶來的效果到底值不值得投入,才不會又發生像高鐵與機場這樣的例子。

最後,談到了台灣的教育體系,長久以來就常常聽到人們在談論台灣教育的缺點到底在哪裡,但是我覺得聽到的都是一些還蠻表面的批評,比如說像是課本用的版本或是母語的問題等等之類的,很少有從教育體系著手分析的。但是在演講的最後劉大年博士就有談到這方面的問題與他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大學過多,確不見得能夠培養出一流的學生,而且所學的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常常很多都是不相關的,這也是常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到底學到的東西將來出了社會到底有沒有幫助,而問題的答案往往要等出了社會才會知道。不過我想專業知識的部份固然重要,但是培養獨立思考以及認真負責的態度,以及發展人脈卻是更值得學習的部份。


第七組
這是的演講者是劉大年博士,同時也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研究員,主講的議題為全球化與兩岸關係,在台灣與大陸及台灣與國際上的互動有較多的琢磨。劉博士提到,台灣與大陸都有加入WTO的急迫性,主要原因是為了尋求國際經濟地位的平等,以及面對WTO下一回合談判,將對內建議題,與新增議題展開貿易談判,雖然大陸與台灣屬於WTO的觀察員,觀察員可以與正式會員共同參與談判,但是卻不可以參與決議,所以沒有主動權,如果兩岸未能即時加入WTO,長期所負擔的成本將會更高。

但在加入WTO的情況下,不可否定的對於製造業、及資訊電子與石化等以出口為主的產業,將有正面的幫助。但是,由於農產品關稅減讓、取消進口管制及削減境內支持等政策,將可能衝擊部分不具競爭力的產業。在這部分政府的決策和判斷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將帶動台灣產業的另一波轉移成型,而這個議題上有許多政策及法令相關的配合,需要多個部門合作和溝通才有辦法達成政府和民間雙贏的局面,而這正是問題所在。


第八組
對台灣而已,全球化和兩岸關係似乎有著微妙的關係。隨著中國大陸的開放、改革和進步,對全球經濟有著與日俱增的影響力,也緊緊繫著台灣的發展,兩岸關係走的小心翼翼,也戰戰兢兢。

中國大陸經濟突飛猛進,走著台灣走過的路,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氣勢,目前台灣在某些方面可能還佔有優勢,所以現在有許多”台商”錢進大陸發展,給了落後點的地區工作機會,但隨著中國大陸的進步,自身有了能力即漸漸的大陸對台商限制越來越多,在對岸生存也不是這麼容易了。而就新一代而言,大陸年輕學子競爭激烈,使得他們個個為了出頭天,努力充實自己,讓自己有競爭力,力求上進,台灣的學子有這能力與他們一較高下嗎?未來台商還站得住腳嗎?令人擔憂…….

我們有很好的技術,卻沒有代表Made in Taiwan的東西,像日本、韓國都有各自眾所皆知的品牌,這之間的差異和問題在哪台灣真的該好好思考未來的經濟走向,兩兆雙星還能撐多久?最近評比,飲料業都比半導體業賺錢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